一(yī / yì /yí)、組織機構
創新工作室以(yǐ)郝志強爲(wéi / wèi)帶頭人(rén),成員有14人(rén),共分爲(wéi / wèi)三個(gè)攻關小組,分别爲(wéi / wèi)裝配式施工技術應用研發小組,專利、工法、QC研發小組和(hé / huò)裝配式建築經濟分析小組,其中高級工程師4人(rén),研究生3人(rén)。


二、科研條件
創新工作室設立獨立的(de)辦公場所和(hé / huò)實驗場所,投入資金十餘萬元購置實驗儀器及相關數百種實驗材料。先後完善了(le/liǎo)内部軟件和(hé / huò)硬件設備,配備了(le/liǎo)電腦、打印機、試驗設備等用品。


三、研究方向
1.裝配式剪力牆結構研發
依托泰瑞城住宅項目,圍繞施工過程中的(de)疊合闆施工、預制外牆闆施工裝換層鋼筋定位、灌漿套筒連接等多項關鍵施工節點技術進行攻關。
2.裝配式鋼結構研發
依托晉建∙迎曦園項目,加大(dà)創新研發力度,對裝配式結構體系、外牆體系、樓闆及附屬構件等進行研究;對體系結構的(de)合理性、抗震性能和(hé / huò)工業化技術集成等方面不(bù)斷創新。
3.新型建造方式的(de)研發
積極與院校合作,引進研發先進建造理念、技術,完善管理制度和(hé / huò)體系,促進建造方式升級換代。
四、校企合作科研
開展校企合作,建立裝配式建築實訓基地(dì / de)。已經與浙江大(dà)學、山西大(dà)學、太原理工大(dà)學、太原科技大(dà)學等五所高校簽署校企合作協議書。培養大(dà)批畢業生到(dào)施工一(yī / yì /yí)線進行項目實踐,逐步對接裝配式建築變革的(de)新潮。借助高校的(de)科研人(rén)才力量,共同緻力于(yú)科技攻關和(hé / huò)課題研究。


五、關鍵技術及重要(yào / yāo)成果
1.重點課題開展情況
(1)裝配式剪力牆節點抗彎承載力試驗
反力架由7根矩形冷彎空心型鋼組成,并對橫梁受力處進行了(le/liǎo)加強,以(yǐ)減少鋼材受力後的(de)撓度及對實驗的(de)影響。測試樣闆間節點的(de)抗彎承載力和(hé / huò)滞回特性;研究豎向連接節點的(de)破壞形态;驗證節點真實承載性能和(hé / huò)檢驗工程質量。
通過現場試驗數據,得知裝配式剪力牆的(de)開裂彎矩是(shì)設計開裂彎矩的(de)132%,極限彎矩是(shì)設計值的(de)138%。

(2)裝配式疊合樓闆承載力試驗
在(zài)樣闆間選取兩塊相鄰預制闆,安裝傳感器,逐級堆載,靜力試驗。獲取荷載-位移,荷載-應變關系曲線,分析疊合闆承載能力和(hé / huò)變形情況。
現場試驗數據得知疊合樓闆裂縫少,加載至7.5kPa疊合闆出(chū)現少量裂縫;撓度小,加載至8.9kPa時(shí)最大(dà)撓度爲(wéi / wèi)短方向計算跨度的(de)14/10000;疊合樓闆在(zài)8.9kPa持荷數天,工作狀态良好,大(dà)于(yú)設計荷載2kPa。

(3)冬季施工裝配式剪力牆抗彎性能實驗
在(zài)剪力牆構件的(de)兩面,高于(yú)樓闆25cm處的(de)位置上(shàng),設置6個(gè)千分表,用于(yú)記錄剪力牆構件底部在(zài)實驗過程中的(de)位移數值。
試驗結果得知剪力牆底部與樓闆拼縫處在(zài)加載彎矩爲(wéi / wèi)52.5kNm時(shí)出(chū)現初始裂縫;構件底部測點骨架曲線的(de)線性段末端所對應的(de)加載彎矩爲(wéi / wèi)60kNm,當荷載無法再增加時(shí),彎矩爲(wéi / wèi)82.5kNm;滞回曲線呈“反S”型,構件開裂前未出(chū)現明顯的(de)不(bù)可恢複的(de)殘餘變形。

(4)轉換層預埋鋼筋定位控制技術
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築工程轉換層施工階段,國(guó)内通常采用的(de)定位方式,可調節空間小,施工精度控制難度大(dà),如果監管疏忽,施工中極易出(chū)現操作工人(rén)切割鋼筋的(de)現象,我們自主研究了(le/liǎo)一(yī / yì /yí)項轉換層預埋鋼筋定位控制技術,解決以(yǐ)上(shàng)難題。

(5)裝配式套筒灌漿平行試件模具應用技術
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工程采用普通灌漿套筒,在(zài)套筒上(shàng)下位置各設置一(yī / yì /yí)個(gè)出(chū)漿孔、一(yī / yì /yí)個(gè)注漿孔,該套筒的(de)灌漿路徑比較單一(yī / yì /yí),一(yī / yì /yí)旦出(chū)現堵塞現象,整個(gè)套筒将無法灌漿,從而(ér)造成返工現象。基于(yú)上(shàng)述原因,研究了(le/liǎo)一(yī / yì /yí)種裝配式多連通腔灌漿套筒施工技術。

(6)“産學研”合作——晉建迎曦園項目
針對山西地(dì / de)區8度抗震設防的(de)特點,對以(yǐ)下幾點進行實驗:1、裝配式鋼結構樓闆支撐體系監測;2、鋼管柱内的(de)混凝土密實度檢測;3、強風作用下結構變形分析和(hé / huò)高烈度地(dì / de)區抗震性能分析;4.ALC闆、H型鋼梁側面填充闆與鋼結構主體連接的(de)性能檢測與試驗。
鋼筋桁架樓承闆、鋁模闆、木模闆支撐體系承載力檢測試驗

鋼管柱混凝土密實度檢測
超聲波數據顯示
(7)裝配式鋼結構梁柱端闆連接
本工程大(dà)部分采用寬鋼管柱,端闆式節點,無隔闆無牛腿采用,實現了(le/liǎo)鋼結構住宅建築各組成部分的(de)全裝配化,相比較普通鋼結構,隐式框架裝配式鋼結構體系用鋼量更爲(wéi / wèi)經濟,其戶型适應性強、空間更靈活,鋼梁和(hé / huò)寬鋼管柱尺寸較小,便于(yú)隐藏在(zài)建築牆體内,建築空間靈活多變,室内無凸梁凸柱。構件截面尺寸小,填充牆體薄,可增加室内有效使用面積5%以(yǐ)上(shàng)。

(8)裝配式鋼結構鋼筋桁架樓承闆簡易支撐
鋼筋桁架樓承闆簡易支撐結構,适用于(yú)可拆底模鋼筋桁架樓承闆的(de)模闆加固,它包括底座,底座連接杆,絲套,鋁合金立柱,橫梁。該體系穩定性好,自重輕,安拆簡單,加快了(le/liǎo)支模和(hé / huò)拆模的(de)速度,縮短了(le/liǎo)工期。該項技術已申請專利。

2.所取得的(de)關鍵技術、重要(yào / yāo)成果
泰瑞城項目依托郝志強職工創新工作室積極開展各項創新活動,在(zài)标準編制、科技項目立項、專利申報等方面都取得成效。
(1)科技項目:立項實施住建部科學技術計劃項目2項;合作實施住建部科學技術計劃項目1項。


(2)科技成果登記:6項山西省建設科技成果登記予以(yǐ)登記。


(3)編制标準:主編2項山西省地(dì / de)方标準,其中1項已發布。

(4)專利:已授權發明專利1項,實用新型專利20項。


(5)其他(tā):已獲批省級工法6篇,國(guó)家級QC成果2項,省級QC成果12項。
